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科目的衔接问题解析

小编按:

从来没有新旧制度转换象《政府会计制度》一样一开始就让人难产的,在衔接上就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后续的会计科目设置及以后的会计核算就更不消说了,晦涩难懂,操作性难。小编也有时看的云里雾里,头痛不已!

 

根据《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大家反映的难点主要是预算会计科目的衔接,尤其是资金结存的期初余额确立问题以及跨年度往来资金的支付处理问题,小编找了些解析资料辅以案例,希望为大家提供理解思路和解决途径:

 

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一、“财政拨款结转”和“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及对应的“资金结存”科目余额

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科目的衔接问题解析

新制度设置了“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及对应的“资金结存”科目。

 

在新旧制度转换时,单位应当对原账的“财政补助结转”科目余额进行逐项分析,加上各项结转转入的预算支出中已经计入预算支出尚未支付财政资金(如发生时列支的应付账款)的金额,减去已经支付财政资金尚未计入预算支出(如购入的存货、预付账款等)的金额,按照增减后的金额,登记新账的“财政拨款结转”科目及其明细科目贷方;按照原账“财政补助结余”科目余额,登记新账的“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及其明细科目贷方。

 

按照原账“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余额登记新账的“资金结存—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借方;按照新账的“财政拨款结转”和“财政拨款结余”科目贷方余额合计数,减去新账的“资金结存—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借方余额后的差额,登记新账的“资金结存—货币资金”科目借方。

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科目的衔接问题解析

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科目的衔接问题解析

1.“原已列支,减少净资产,未付资金,虚减预算结余”是指业务发生时,按原制度要求借记各类支出,同时贷记往来负债科目,各类支出在年末结转时冲减了事业基金;但由于资金尚未支付,新制度执行后如果发生资金支付,要求必须列入预算支出并与年末冲减预算结余,使同一笔业务两次减少了单位预算结余,因此需在新旧衔接转换时予以调增。

 

2.“原未列支,未减净资产,资金已付,虚增预算结余”是指业务发生时,原制度要求借记往来资产科目,同时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这些资金已实际支付,但未反映为各类支出,年末支出结转时无法冲减事业基金;由于资金已经支付,新制度执行后没有现金流出,按新制度要求无法列入预算支出并于年末冲减预算结余,造成同一笔业务从未减少单位预算结余,因此,在新旧衔接转换时予以调减。

小编举例:如某事业单位2018年从A公司购入材料1万元,发票已收到,至年底尚未支付,已全部领用,单位在领用时已列预算支出。

具体会计分录(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1.购入时

借:存货 1万元

贷:应付账款-A公司 1万元

 

2.领用时

借:事业支出-基本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办公费  1万元 

贷:存货 1万元

 

3.月末结转支出

借:财政补助结转 1万元

贷:事业支出 1万元

 

分析:这笔1 万元材料款的预算资金没有支付,在衔接时将对应至新账的资金结存“余额中,但账面已列预算支出,结转后虚减了财政补助结转。执行《政府会计制度》后支付时需要计入预算支出,为了不重复减少预算结转,我们在衔接时还原回来,相当于调减了上年支出,所以要在新账“财政拨款结转”余额中加回这部分已计预算支出的数额,使衔接后的“财政拨款结转”与“资金结存”数1万对应。

 

那么我们在2019年执行《政府会计制度》后授权支付这1万元

财务会计

借:应付账款-A公司 1万元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1万元

 

预算会计

借:事业支出- 1万元

贷:资金结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1万元

 

2019年发生的应付账款业务处理见下图

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科目的衔接问题解析

其他加加减减的事项大家可以举一反三,恕不赘述。

二、“非财政拨款结转”科目及对应的“资金结存”科目余额

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科目的衔接问题解析

新制度设置了“非财政拨款结转”科目及对应的“资金结存”科目。在新旧制度转换时,单位应当对原账的“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余额进行逐项分析,加上各项结转转入的预算支出中已经计入预算支出尚未支付非财政补助专项资金(如发生时列支的应付账款)的金额,减去已经支付非财政补助专项资金尚未计入预算支出(如购入的存货、预付账款等)的金额,加上各项结转转入的预算收入中已经收到非财政补助专项资金尚未计入预算收入(如预收账款)的金额,减去已经计入预算收入尚未收到非财政补助专项资金(如应收账款)的金额,按照增减后的金额,登记新账的“非财政拨款结转”科目及其明细科目贷方;同时,按照相同的金额登记新账的“资金结存—货币资金”科目借方。

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科目的衔接问题解析

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科目的衔接问题解析

1.“原已列支,减少净资产,未付资金,虚减预算结余”是指业务发生时,按原制度要求借记各类支出,同时贷记往来类负债科目,各类支出在年末结转时冲减了非财政补助专项资金;但由于资金尚未支付,新制度执行后一旦发生资金支付,按新制度要求必须列入预算支出并于年末冲减预算结余,使得同一业务两次减少了单位预算结余,因此,需要在制度转换时予以调增。

 

2.“原未列收,未增净资产,已收资金,虚减预算结余”是指业务发生时,按原制度要求借记银行存款等资产科目,同时贷记往来类负债科目,这些资金已实际收到,但未反应为各类收入,使得在年末收入结转时无法增加非财政拨款结转;由于资金已经收到,新制度执行后没有现金流动,按新制度要求无法列入预算收入并于年末增加预算结余,使得同一业务从未增加单位预算结余,因此,需要在制度转换时予以调增。

 

3.“原未计入净资产,已收资金,少记预算结余”是指增值税业务发生时,按原制度规定不确认收入和支出;不影响净资产,但这些资金已经收支,新制度执行后将有现金流出,按新制度要求列入预算支出并于年末减少预算结余,因此,需要在制度转换时予以调增。

 

4.“原已列收,增加净资产,未收资金,虚增预算结余”是指业务发生时,按原制度要求借记往来类资产科目,同时贷记收入科目,这些资金尚未收到,但反应为各类收入,使得在年末收入结转时增加非财政拨款结转;由于资金尚未收到,新制度执行后将有现金流入,按照新制度要求列入预算收入并于年末增加预算结余,使得同一业务两次增加单位预算结余,因此,需要在制度转换时予以调减。

 

5.“原未列支,未减净资产,已付资金,虚增预算结余”是指业务发生时,按原制度要求借记往来类资产科目,同时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这些资金已实际支付,但未反映为各类支出,使得年末支出结转时无法冲减非财政拨款结转;由于资金已经支付,新制度执行后没有现金流动,按新制度要求无法列入预算支出并于年末冲减预算结余,使得同一业务从未减少单位预算结余,因此,需要在制度转换时予以调减。

 

三、“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及对应的“资金结存”科目余额

1.登记“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余额

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科目的衔接问题解析

新制度设置了“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及对应的“资金结存”科目。在新旧制度转换时,单位应当按照原账的“事业基金”科目余额,借记新账的“资金结存—货币资金”科目,贷记新账的“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

2.对新账“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及“资金结存”科目余额进行调整

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科目的衔接问题解析

(1)调整短期投资对非财政拨款结余的影响

单位应当按照原账的“短期投资”科目余额,借记“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贷记“资金结存—货币资金”科目。

 

 (2)调整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对非财政拨款结余的影响

单位应当对原账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科目余额进行分析,区分其中发生时计入预算收入的金额和没有计入预算收入的金额。对发生时计入预算收入的金额,再区分计入专项资金收入的金额和计入非专项资金收入的金额,按照计入非专项资金收入的金额,借记“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贷记“资金结存—货币资金”科目。

 

(3)调整预付账款对非财政拨款结余的影响

单位应当对原账的“预付账款”科目余额进行分析,区分其中由财政补助资金预付的金额、非财政补助专项资金预付的金额和非财政补助非专项资金预付的金额,按照非财政补助非专项资金预付的金额,借记“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贷记“资金结存—货币资金”科目。

 

(4)调整其他应收款对非财政拨款结余的影响

单位按照新制度规定将原账其他应收款中的预付款项计入预算支出的,应当对原账的“其他应收款”科目余额进行分析,区分其中预付款项的金额(将来很可能列支)和非预付款项的金额,并对预付款项的金额划分为财政补助资金预付的金额、非财政补助专项资金预付的金额和非财政补助非专项资金预付的金额,按照非财政补助非专项资金预付的金额,借记“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贷记“资金结存—货币资金”科目。

 

(5)调整存货对非财政拨款结余的影响

单位应当对原账的“存货”科目余额进行分析,区分购入的存货金额和非购入的存货金额。对购入的存货金额划分出其中使用财政补助资金购入的金额、使用非财政补助专项资金购入的金额和使用非财政补助非专项资金购入的金额,按照使用非财政补助非专项资金购入的金额,借记“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贷记“资金结存—货币资金”科目。

 

(6)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对非财政拨款结余的影响

单位应当对原账的“长期投资”科目余额中属于股权投资的余额进行分析,区分其中用现金资产取得的金额和用非现金资产及其他方式取得的金额,按照用现金资产取得的金额,借记“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贷记“资金结存—货币资金”科目。

 

(7)调整长期债券投资对非财政拨款结余的影响

单位应当按照原账的“长期投资”科目余额中属于债券投资的余额,借记“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贷记“资金结存—货币资金”科目。

 

(8)调整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对非财政拨款结余的影响

单位应当按照原账的“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科目余额,借记“资金结存—货币资金”科目,贷记“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

 

(9)调整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对非财政拨款结余的影响

单位应当对原账的“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科目余额进行分析,区分其中发生时计入预算支出的金额和未计入预算支出的金额。将计入预算支出的金额划分出财政补助应付的金额、非财政补助专项资金应付的金额和非财政补助非专项资金应付的金额,按照非财政补助非专项资金应付的金额,借记“资金结存—货币资金”科目,贷记“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

 

(10)调整预收账款对非财政拨款结余的影响

单位应当按照原账的“预收账款”科目余额中预收非财政非专项资金的金额,借记“资金结存—货币资金”科目,贷记“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

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科目的衔接问题解析

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科目的衔接问题解析

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科目的衔接问题解析

1.“原已列支,减少净资产,未付资金,虚减预算结余”是指业务发生时,按原制度要求借记各类支出,同时贷记往来类负债科目,各类支出在年末结转时冲减了非财政补助专项资金;但由于资金尚未支付,新制度执行后一旦发生资金支付,按新制度要求需列入预算支出并于年末冲减预算结余,使得同一业务两次减少了单位预算结余,因此,需要在制度转换时予以调增。

 

2.“原未列收,未增净资产,已收资金,虚减预算结余”是指业务发生时,按原制度要求借记银行存款等资产类科目,同时贷记往来类负债科目,这些资金已实际收到,但未反映为各类收入,使得在年末收入结转时无法增加事业基金;由于资金已经收到,新制度执行后没有现金流动,按新制度要求无法列入预算收入并于年末增加预算结余,使得同一业务从未增加单位预算结余,因此,需要在制度转换时予以调增。

 

3.“原未计入净资产,已收资金,少记预算结余”是指增值税业务发生时,按原制度规定不确认收入和支出;不影响净资产,但这些资金已经收支,新制度执行后将有现金流出,按新制度要求列入预算支出并于年末减少预算结余,因此,需要在制度转换时予以调增。

 

4.“原已列收,增加净资产,未收资金,虚增预算结余”是指业务发生时,按原制度要求借记往来类资产科目,同时贷记收入科目,这些资金尚未收到,但反应为各类收入,使得在年末收入结转时增加非财政拨款结转;由于资金尚未收到,新制度执行后将有现金流入,按照新制度要求列入预算收入并于年末增加预算结余,使得同一业务两次增加单位预算结余,因此,需要在制度转换时予以调减。

 

5.“原未列支,未减净资产,已付资金,虚增预算结余”是指业务发生时,按原制度要求借记往来类资产科目,同时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这些资金已实际支付,但未反映为各类支出,使得年末支出结转时无法冲减非财政拨款结转;由于资金已经支付,新制度执行后没有现金流动,按新制度要求无法列入预算支出并于年末冲减预算结余,使得同一业务从未减少单位预算结余,因此,需要在制度转换时予以调减。

 

6.“原未列支,已付资金,已调净资产结构”是指按照原制度不确认为支出,而按照新制度需要确认预算支出的业务。这个主要是指“长期投资”科目的处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财政部出台的新旧衔接说明此项需要进行调增,但考虑到业务在发生时,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处理方式为:借记“长期投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借记“事业基金”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也就是说,原制度账务处理结果已经减少了事业基金。本次新旧制度转换,“非财政拨款结余”以原账中的“事业基金”为基数进行调增,如果再次进行冲减,同一业务两次对同一科目进行处理,会虚减“事业基金”。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核实“长期投资”业务发生时记录的会计分录,如果当时已冲减“事业基金”,此事项不作为调整项,反之,如果未冲减“事业基金”,应按照财政部规定冲减“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

 

事业单位难以准确调整出“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及对应的“资金结存”科目余额的,在新旧制度转换时,可以在新账的“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 他货币资金”、“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借方余额合计数基础上,对不纳入单位预算管理的资金进行调整( ( 如减去新账中货币资金形式的受托代理资产、应缴财政款、已收取将来需要退回资金的其他应付款等,加上已支付将来需要收回资金的其他应收款等),按照调整后的金额减去新账的“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非财政拨款结转”、“专用结余”科目贷方余额合计数,加上“经营结余”科目借方余额后的金额,登记新账的“非财政拨款结余”科目贷方;同时,按照相同的金额登记新账的“资金结存 —货币资金”科目借方。

 

资金结存 = 库存现金+ 银行存款 + 其他货币资金+ 财政应返还额度 +/- 不纳入单位预算管理的资金

 

非财政拨款结余= 资金结存- 新账的“财政拨款结转” -新账的“财政拨款结余” – 新账的“非财政拨款结转”-  新账的“专用结余”+“经营结余”(借方余额)

 

四、“专用结余”科目及对应的“资金结存”科目余额

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科目的衔接问题解析

新制度设置了“专用结余”科目及对应的“资金结存”科目。在新旧制度转换时,单位应当按照原账“专用基金”科目余额中通过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形成的金额,借记新账的“资金结存—货币资金”科目,贷记新账的“专用结余”科目。

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科目的衔接问题解析

“原未列支,未减净资产,已付资金,虚增预算结余”是指业务发生时,按原制度要求借记往来类资产科目,同时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这些资金已实际支付,但未反映为专用基金减少;由于资金已经支付,新制度执行后没有现金流动,按新制度要求无法列入专用结余减少,使得同一业务从未减少单位专用结余,因此,需要在制度转换时予以减去。

 

五、“经营结余”科目及对应的“资金结存”科目余额

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科目的衔接问题解析

新制度设置了“经营结余”科目及对应的“资金结存”科目。如果原账的“经营结余”科目期末有借方余额,在新旧制度转换时,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原账的“经营结余”科目余额,借记新账的“经营结余”科目,贷记新账的“资金结存—货币资金”科目。

六、“其他结余”、“非财政拨款结余分配”科目

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科目的衔接问题解析

新制度设置了“其他结余”和“非财政拨款结余分配”科目。由于这两个科目年初无余额,在新旧制度转换时,单位无需对“其他结余”和“非财政拨款结余分配”科目进行新账年初余额登记。

七、预算收入类、预算支出类会计科目

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科目的衔接问题解析

由于预算收入类、预算支出类会计科目年初无余额,在新旧制度转换时,单位无需对预算收入类、预算支出类会计科目进行新账年初余额登记。

注意:

1.单位应当自2019年1月1日起,按照新制度设置预算收入类、预算支出类科目并进行账务处理。

 

2.单位存在2018年12月31日需要按照新制度预算会计核算基础调整预算会计科目期初余额的其他事项的,应当比照本规定调整新账的相应预算会计科目期初余额。

 

3.单位对预算会计科目的期初余额登记和调整,应当编制记账凭证,并将期初余额登记和调整的依据作为原始凭证。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微信扫一扫打赏